行業資訊
Industry information
Industry information
國內首張個人征信牌照終于下發。近日,央行發布的公告信息顯示,百行征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信聯”)獲得央行準予行政許可決定書。
根據央行公布的信息,信聯是由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牽頭,與芝麻信用、騰訊征信、深圳前海征信、鵬元征信、中誠信征信、中智誠征信、考拉征信、北京華道征信等8家機構共同出資成立的一家市場化個人征信機構,主要在銀、證、保等傳統金融機構以外的網絡借貸等領域開展個人征信活動。其中,互聯網金融協會持股36%,其余8家機構分別持股8%。
目前不少持牌金融機構在放貸時,除了央行的征信中心的信息,也會和信聯的上述股東合作,比如,網貸平臺常見的合作對象是芝麻信用。
信聯成立后,一個可能出現的情況是,金融機構不選擇和信聯的股東合作,而是直接選擇信聯。不過,倘若其中的利益分配沒有達成一個滿意的結果,很可能會影響上述股東報送數據的動力和質量。
“這個沖突基本不大,信聯的數據并不依賴于幾家股東,而是直接從貸款機構接入信息。所以,在數據源和數據量上是存在顯著差異的,最終的結果肯定是錯位發展。在信用風險這一塊,信聯是強項;在欺詐風險這一塊,大數據公司是強項。”一位行業觀察人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8個試點落空
幾家歡喜幾家愁,信聯的落地,意味著申報了多年的民營機構個人征信牌照“夭折”。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信聯”產生于個人征信牌照難產之際,也是市場上個人征信機構和監管博弈的產物。
三年前,央行曾通知芝麻信用等8家機構做好個人征信業務的準備工作,準備期6個月。首批獲得試點資格的8家公司,既包括BAT系,也包括金融機構。
彼時,8張征信牌照的發放似乎已成為既定事實,只是時間的問題。但劇情出現了大的反轉,8家試點機構的落實情況不盡如人意。
2017年4月,在“個人信息保護與征信管理”國際研討會上,央行征信管理局局長萬存知表示,8家進行個人征信開業準備的機構,目前沒有一家達到要求,在達不到監管標準的情況下,不能把牌子發出去。由于8家機構不合格,才有了信聯的誕生。
一位不便具名的征信機構人士對時代周報記者說,由于是民營機構在做,很多都不愿意共享數據,信息共享的初衷很難達成。
萬存知表示,每一家機構都想依托互聯網形成自己的業務閉環,不利于信息共享。8家機構各自依托某個企業發起創建,不具有第三方征信獨立性,存在比較嚴重的利益沖突。8家機構對征信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規則了解不夠,而且也不太遵守,存在信息誤采誤用問題等。
對此,信而富創始人、CEO王征宇分析稱,首批試點個人征信的8家機構均依托自身業務開發所謂的征信產品,但與歐美的成熟操作相去甚遠,這也是央行遲遲未發放個人征信牌照并牽頭成立信聯的重要原因。
雖然個人征信牌照遲遲未發,但個人征信機構早已在開展相關業務。芝麻信用早在2015年就推出了個人信用評分芝麻信用分;2018年1月30日,騰訊旗下的征信平臺騰訊信用正式向全國范圍開放公測個人信用分,但僅一天就下線了。
騰訊信用彼時回復稱,騰訊信用全國限時公測活動已經結束。不過有消息稱,騰訊信用分緊急下線,是因為監管進行了窗口指導。
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研究中心主任薛洪言表示,早在2017年4月,監管層就曾強調個人征信的獨立性、公正性和個人信息隱私權益保護三原則,其中提到,“征信業務活動應充分體現社會的公平正義,確保政治上的正確性;不能當作把人分為不同階層、不同群體的工具”。從歷史經驗看,過去監管也曾叫停過一些信用分產品針對不同得分群體給予的差異化便利活動,出發點即是如此。
2017年5月,萬存知在《中國金融》雜志發表的《個人信息保護與個人征信監管》一文中稱,如果若干人、若干經濟組織,從自愿共享客戶信息的角度出發聯合申辦一家個人征信公司,則是完全可能的。
股權結構“一大八小”
從信聯的實踐看,萬存知的這個想法確實可行。信聯意在成為央行征信系統的補充,主要服務對象為互聯網金融個人借貸業務機構,且數據共享。
央行公示的信息顯示,信聯的注冊地在深圳,業務范圍為個人征信業務,注冊資本10億元。在股權結構上,互聯網金融協會持股36%,其余8家機構分別持股8%。
“這個股權結構的用意明顯,信聯基本由央行主導,其他公司持有8%的股權,單個公司基本沒有話語權,但會在業務和資源方面提供支持。”上述征信機構人士對時代周報記者說。
“由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牽頭,由8家個人征信企業及相關企業入股,采用商業化的經營方式組建的‘信聯’,既有望解決這一機構的權威性問題,也有可能引入市場因素,活躍市場參與,并以企業的標準優化治理和改善經營。”王征宇表示。
薛洪言認為,信聯與銀聯、網聯等機構一樣,股權結構也做到了充分分散,能夠確保機構經營的中立性。同時,信聯作為一家征信機構,天然具有行業基礎設施的屬性,在監管和經營層面都會格外強調中立性和客觀性。
開鑫金服總經理周治翰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從百行征信目前的股東構成來看,每一個發起方都是市場化機構,都不絕對控股,這有利于其保持獨立性。
信聯的“掌門人”也浮出水面。央行披露,信聯的法定代表人是朱煥啟。公開資料顯示,朱煥啟出生于1960年,曾在央行貨政司就職,后歷任人民銀行大連市支行黨委書記、行長兼國家外匯管理局大連分局局長。近年來,朱煥啟擔任匯達資產托管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該司被外界稱為“第五大國有資產管理公司”。
股東之間的差異性和重要性,或許從董事會和監事會的名單中可見端倪。互金協會和央行占據了四個董事會席位,其余股東中進入董事會的是:螞蟻金服、騰訊、前海征信、拉卡拉、華道征信;而進入監事會的是:中誠信、中智誠、鵬元。
數據共享困局
無論如何,“信聯”出生的意義不可小覷。信聯是對央行征信系統形式的補充,建立“信聯”,有望破處信息孤島、終結多頭借貸等亂象,實現個人征信在互聯網金融和小微金融的全面覆蓋。
近年來,網貸的異軍突起和消費金融的興起,蘊含了不小的風險,需要個人征信市場提供支撐,但企業征信機構相對較多,而個人征信機構相對較少。
周治翰告訴記者,當前個人征信存在的亂象有:個人征信產品的有效供給不足,機構之間存在信息孤島,過度多頭借貸、詐騙借貸猖獗;還有一些平臺打著征信的名義,過度采集個人信息。
中智誠的數據顯示,目前現金貸申請者共債比例超過80%。而且,就在監管最嚴厲的現金貸、消費金融等領域,多頭借貸、借新還舊的現象仍屢禁不止。
目前能夠提供個人征信服務的權威機構,主要是央行征信中心及其下屬的上海資信公司,服務對象為傳統金融機構。而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3月,央行征信中心有征信記錄的自然人只有3.9億,占總人口數不到30%。
信聯的出現,可以把芝麻信用等8家股東機構及更多互聯網機構的征信信息整合起來,覆蓋掉傳統金融的征信盲點,形成一個龐大的征信數據庫。據公開信息,信聯的數據來源于“200多家網貸公司、8000多家縣域的小貸公司、消費金融公司等”,聚焦于互聯網信貸數據,與側重傳統銀行的央行征信中心形成差異化互補。
薛洪言說,信聯的服務對象主要為網絡小貸公司、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和消費金融公司等互聯網金融從業機構,此外,還包括從事反欺詐等服務的第三方符合資質要求的機構。這就納入了大量央行征信中心不能覆蓋到的個人客戶金融信用數據,在很大程度上將解決互聯網金融領域的信息分割問題。小小金融CEO劉小峰告訴時代周報記者,百行征信獲批個人征信牌照后,由于具有足夠公信力,各方愿意共享信貸的黑名單和白名單,實現信貸信息共享和風險聯動預警,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多頭借貸、詐騙借貸等亂象的發生。
不過,數據共享是信聯面臨的一大挑戰。信用數據是各征信機構的核心競爭力,要讓各機構自愿實現數據共享,不是件容易的事。業內甚至有一種說法稱:“寧可不要這張征信牌照,也不愿完全共享數據。”
對此,王征宇認為:“信聯能夠打消借貸數據提供企業的相關顧慮,但首要一步是統一數據共享標準,明確8家股東企業的利益分配,以及以法律或監管規則的形式確立從業機構的數據上報和質量義務。”
目前,信聯具體的業務規則還不明確,如信息的共享機制、收費標準等,預計會在開業時發布。如何讓各機構樂意共享數據、達成一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是信聯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