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Industry information
Industry information
身處民營經濟、小微企業重鎮,廣東和浙江兩地的中小銀行相比全國性銀行更能勾勒出當地經濟“晴雨”。
上證報獲取并匯總來自粵浙兩地8家中小銀行的三季度財務數據,發現兩地多家中小行在今年大幅上調了資產減值損失,或是因為企業信用風險加大、啟用新的金融會計準則、不良認定趨嚴等因素的疊加作用。另外,廣東地區中小行金融投資類資產占比仍處于高位,“脫虛向實”仍需持續發力。
5家銀行資產減值損失大增
8家銀行中(均為集團口徑),除溫州銀行未披露相關數據,兩家銀行一家減值損失下降、一家轉回為利潤,其余5家銀行——深圳農商行、東莞農商行、華興銀行、臺州銀行、泰隆銀行的資產減值損失均大幅上漲。
身處浙江的泰隆銀行,在三季度末資產減值損失為7.52億元,較去年同期的3.9億元大幅增長92.8%。多家銀行的資產減值損失自去年9月末以來出現了飆升情況,且漲幅較大,多在九成以上。
此外,浙江臺州銀行和廣東華興銀行,資產減值損失分別在四成左右,其中臺州銀行同比增長39.63%,華興銀行增長45.74%。
上述銀行均處經濟發達地區,民營經濟眾多、小微企業活躍。至于減值損失加大的原因,多位分析師認為:一是主動強化信用風險管理,在業績尚好時加大計提撥備,抵御未來可能出現的資產惡化情況,平滑業績波動;二是各地監管部門對不良認定趨嚴,將逾期90天以上全納入不良,使得資產減值損失飆升;三是新金融工具準則實施,擴大了其他金融資產減值準備計提范圍。
值得注意的是,中山農商行和佛山農商行兩家銀行卻逆勢下調了資產減值損失。其中,佛山農商行的資產減值損失由2018年三季度末的6.55億元,驟降至今年三季度末的負2941.66萬元。
“負數的意思就是轉回為利潤。這個可以理解,比如核銷的貸款又收回來了。但是這種情況還是相當罕見,因為就算收回貸款或計提回撥,減值損失應該只是減少,很難為負。”一名農商行高管告訴記者。
另外一名分析師說,資產減值損失期末為負數的情況,一般是由于前期計提多了。“資產減值損失是損益科目,期末是要轉為本年利潤的。資產減值損失一經確認,一般來說不得轉回。但對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確認減值損失后,如有客觀證據表明該金融資產價值已恢復,原確認的減值損失應當予以轉回,記入當期損益。”
擴表仍依賴金融市場業務
依靠投資類資產驅動資產規模擴張,是近年來區域中小銀行普遍做法,也是其利潤來源的主要方式之一,不少以城商行金融投資類資產與貸款類資產幾乎平分秋色。
觀察廣東、浙江兩地具有代表性的區域銀行可以發現,其金融投資類資產仍然“虛胖”,占比仍較高,不弱于貸款資產占比,這就造成其資產規模和利潤來源高度依賴金融投資業務。
記者統計這幾家銀行披露的“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買入返售”“應收款項類投資”等金融投資類資產數據發現,雖然整體金融資產占比有所微縮,但個別銀行截至三季度末的金融資產占比仍有所提升。
樣本中選取的5家廣東地區銀行中,深圳農商行、東莞農商行、廣東華興銀行、中山農商行這4家農商行截至今年9月末的金融投資類資產占據總資產的比重并不低,仍在30%至50%區間。
東莞農商行的金融投資類資產占比甚至超過了貸款類資產,9月末高達43.58%;另外,深圳農商行、中山農商行截至9月末的金融投資類資產占比分別為34.23%、33.87%,同比較年初均略有上升。
“脫虛向實”是監管趨嚴下當地區域銀行應該發力的方向。佛山農商行資產結構調整較為積極,金融投資類資產占比由年初的26.17%,已大幅下降至11.60%。
與廣東地區不同,浙江地區兩家小微特色城商行明顯資產結構較為健康。泰隆銀行和臺州銀行的金融投資類資產占比均在二成左右,而貸款類資產的占比在六成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