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Industry information
Industry information
利率管制基本放開,建立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多家金融機構入選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G—SIBs);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明顯增強,人民幣位列全球第五大國際支付貨幣;債券通、滬港通、深港通等均已開通,制定進一步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的路線圖和時間表……這是當前中國金融業圖景中的幾個細節。
金融業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發展巨大成就的重要組成部分,40年來發生了歷史性變革,基本建成了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具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現代金融市場體系。
中國金融業改革的內在邏輯在于始終發揮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始終堅持依法行政、依法履職,始終堅定不移推進金融業對外開放,始終將維護經濟金融穩定作為重要目標。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階段,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改變,金融體系改革如何幫助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再改革、再開放的大幕已經拉開。
四十年構建現代金融體系
人民銀行行長易綱近日撰文,回顧了中國金融業改革開放的四十年歷程,其成果集中體現在我國金融調控及宏觀審慎管理框架逐步完善、金融機構改革不斷深化、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穩步推進、建立健全金融市場體系、人民幣以市場化方式走向國際化、穩步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持續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
首先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不斷建立健全貨幣政策框架體系,強化貨幣政策宏觀調控。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國際社會認識到宏觀不審慎是危機發生的重要原因,人民銀行較早在逆周期宏觀審慎管理方面進行了創新性探索。
2009年下半年,針對當時人民幣貸款快速增長的局面,提出按照宏觀審慎政策框架設計新的逆周期措施。2010年,通過引入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措施,將信貸投放與宏觀審慎要求的資本充足水平相聯系,探索開展宏觀審慎管理。2010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用好宏觀審慎工具后,人民銀行不斷完善宏觀審慎政策,將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機制“升級”為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PA),逐步將更多金融活動和資產擴張行為以及全口徑跨境融資納入宏觀審慎管理。2017年,“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被正式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我國金融調控和宏觀審慎管理框架逐步完善。
全球金融危機后,中國金融業改革開放進入更深的層次。其中一項重要的成績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這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其長期的目標是逐步使人民幣成為可兌換的貨幣。2009年7月,在上海和廣東等地率先啟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隨后逐步擴大至全國。之后陸續推出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人民幣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RQDII)、滬港通、深港通、基金互認、債券通等創新制度安排,完善人民幣國際化基礎設施體系。2015年11月30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執董會認定人民幣為可自由使用貨幣,決定將人民幣納入SDR(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并于2016年10月1日正式生效。這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里程碑,反映了國際社會對中國改革開放成就的高度認可。據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統計,截至2018年8月末,人民幣位列全球第五大國際支付貨幣,已有超過60個境外央行或貨幣當局將人民幣納入官方外匯儲備。
此外,在利率、匯率市場化方面都通過改革實現了重大突破。2013年7月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2015年10月放開了存款利率上限,我國利率管制基本放開,標志著利率市場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匯率市場化方面,近十年來尤其是在2015年“8?11匯改”之后,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目前,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的彈性明顯增強,匯率預期總體平穩,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了基本穩定。
金融改革的內在邏輯和經驗
回首四十年,中國金融改革發展步履艱辛,改革的成果來之不易。易綱在前述文章中對中國金融業改革發展的內在邏輯及經驗進行了總結:一是始終發揮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第二,始終堅持依法行政、依法履職;三是始終堅定不移推進金融業對外開放;四是始終將維護經濟金融穩定作為重要目標;此外,前瞻性地設置中央銀行職能定位。
堅持市場化原則是中國金融改革的根本。易綱以金融機構改革為例,改革開放之初,只有人民銀行一家銀行,高度壟斷經營;改革后陸續成立了幾百家城市商業銀行和幾千家農村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很多銀行完成股改上市,產權不斷明晰,銀行業國有控股比重大幅下降,經營效率大幅提升。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進一步完善了會計準則和披露制度,強化外部監督和市場約束。隨著對證券公司、保險公司、金融控股公司等領域問題金融機構的處置,剛性兌付被打破,市場化的退出機制也逐步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穩步實施,以存款保險為平臺的金融風險處置框架正在有序建立。
而堅持對外開放是中國金融業改革的動力。易綱指出,通過對外開放,主動、深入了解金融監管的國際準則,客觀認識到了我們的差距,引進了技術和管理,也引進了競爭機制,特別是有助于改善公司治理和減少外部行政干預,也會促進會計準則、透明度和信用評級等中介服務領域的改革。通過對外開放,還推動了國內相關領域改革,比如人民幣加入SDR,就要求我們不斷完善與儲備貨幣發行國地位相適應的宏觀政策框架,從而增進國際社會對人民幣的信心。
不僅如此,每一項金融改革的成功推進都離不開良好的經濟金融環境。為此,宏觀調控尤其是貨幣政策必須根據經濟形勢變化靈活適度調整,加強逆周期調控。在經濟過熱或資產價格出現泡沫時,必須采用適當工具“慢撒氣”“軟著陸”,實現平穩調整;在經濟衰退或遭遇外部沖擊時,必須及時出手,穩定金融市場,增強公眾信心。同時,妥善把握好金融改革、發展、穩定之間的關系,在保持金融體系穩定、金融服務不間斷和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的前提下,發展金融市場,推進金融改革,擴大對外開放。
新起點、再開放
繼往開來,中國金融業繼續開放的步伐仍在有條不紊地向前邁進。
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稱,實踐證明,過去40年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的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條件下進行。他宣布了一系列對外開放的新舉措,并稱“我們將盡快使之落地,宜早不宜遲,宜快不宜慢,努力讓開放成果及早惠及中國企業和人民,及早惠及世界各國企業和人民”。
易綱也在這次論壇上,對金融業改革開放的時間表和路線圖作出了進一步的闡述。他稱,下一步,我們將遵循以下三條原則推進金融業對外開放:一是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原則;二是金融業對外開放將與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和資本項目可兌換進程相互配合,共同推進;三是在開放的同時,要重視防范金融風險,要使金融監管能力與金融開放度相匹配。易綱同時指出,這些措施是經過慎重考慮后,在評估各項條件已經成熟、監管已到位、數據已到位后,才進一步推進的。
截至目前,4月份集中宣布11項具體開放措施已落實7項。同時,人民銀行還積極推進支付清算、債券市場、信用評級、征信等金融領域擴大對外開放。
與此同時,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打好三大攻堅戰,其中第一大攻堅戰就是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在金融領域,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成為新時期的第一要務,這也是中國金融業再改革和再開放的前提和使命。
對此,易綱在撰文時也闡述了如何兼顧防風險、促改革:人民銀行積極履行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職責,牽頭制定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三年行動方案,出臺資管新規及配套政策,加強金融控股集團監管,完善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與金融基礎設施監管制度,補齊制度短板。積極穩妥推動結構性去杠桿,把好貨幣總閘門,加強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約束,嚴格落實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嚴控家庭部門債務、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和地方政府杠桿率過快增長。有序整治各類金融亂象,果斷處置部分高風險金融控股集團風險,大力清理整頓金融秩序,持續開展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